第337章 楠木棺椁(1 / 1)

秘葬天书 流浪 1083 字 9个月前

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秘葬天书最新章节!

这个墓室并不大,连无头兵马俑的墓室十分之一的面积都比不上,那口布满灰尘的棺椁,就横放在墓室的正中间。

我将目光从墓室的那口棺椁上移开,打量四周。这个墓室并非是四方形的,而是一个圆形,墓室不算大,估计直径最多十米一口棺椁的长度就差不多有三米了,我们三个一走进来,第一个感觉就是拥挤。

我心想,这个地下汉墓的规模不小,先前经历过的无头兵马俑墓室,是由几十根石柱撑起墓室穹顶,面积很大,原先以为这耳室就算比不上主墓室,应该也不会太逊色吧,结果一看这墓室的面积格局,心中隐隐有些失望。

难道这口棺椁里埋的真的是墓主人的小妾?小妾没地位?所以连死后居住的墓室都很小?

能开凿建造这么大规模的地下陵墓,偏偏这耳室面积这么小,这让我有点摸不到头脑。

地面上有几件陪葬品,基本都聚集在那口棺椁的周围,没有我梦寐以求的青铜器,都是一些陶器,还有一些漆器。

陶器不是唐代的陶瓷,不值钱呀,漆器是价值连城,可都是木头制作的,腐烂的差不多了,只能从一块块腐烂的木头碎片上隐隐可以看到上面似乎有暗红色的漆画,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呀。

我们三个很有默契,都没有立刻升棺发财的意思,而是在这个不大的墓室里转了一圈。我和小威低着头,在满墓室的寻找上眼的冥器,刘娣则是看向圆形耳室的四周,似乎想要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壁画之类的。

结果我们仨都很失望,我和小威的失望是因为经过两千年的岁月蹉跎,棺椁周围的几件漆器都烂掉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残破的瓦罐泥陶,这玩意拿出去当尿壶也没人要呀。

刘娣的失望是因为周围的墓壁上没有任何的壁画,只有是墓壁的墙砖上镂刻着汉砖特有的雷云纹或者一些图案花边。这想来也是,在西汉时期,壁画还没有兴盛,在两晋之后,墓葬里有壁画才开始成风。直到大唐盛世时,壁画才达到了华夏文明的一个高峰,中西方颜料的结合,造就了那个时代一段不朽的传奇神话。

如我们先前遇到的那个唐代幽灵塚的壁画,色彩鲜艳,画风生动,挖出去一大块就能在城里换一套房子。再比如,莫高窟里的壁画,那也都是在盛唐时期开始流传下来的。

只西汉距离盛唐相差了六七百年的时间,那个时候的古墓壁画还没有太流行,就算当时有壁画,如漆器上的各种画风,可是由于颜料调配不协调的关系,在漆器上作画可以,如果将颜料涂抹在墓壁上,经过两千年早已经剥落退化了。

汉墓最大的特色就是汉砖,几乎每一块汉砖上都有雷云纹或者浮雕,栩栩如生,这是其他朝代的墓葬无法相比的。

首战没有告捷,我们三个人都大失所望之后,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聚集在了耳室中心那口棺椁上。

这耳室不怎么样,棺椁倒是不错,外层是楠木,楠木是制作棺椁的好材料呀,在西汉时期楠木还并非是皇家御用之物,皇家在建造大殿使用楠木之外,普通的贵族或者商贾,都可以用楠木的,但除了帝王之外,其他人可不会奢侈的用楠木建造宫殿,而是多用楠木做棺材。

在当时来说,主要盛产楠木是蜀中一带的高山密林中,由于这楠木的密度比较大,无法漂浮在水面上,也不沉没与水底,就在水中间悬着,弄成木筏顺着长江而下很难,每一根楠木运出来都非常的不易,不知要死多少人,所以当时能用楠木做棺材的,都是富贵人家。

到了明朝的时候,蜀中楠木被明成祖朱棣砍的差不多了,据说紫禁城几乎全部是用楠木建造的,其木料全部是从蜀中一带运出来的,楠木减少了,就成为了皇家专用之物,到了清朝,除了皇室之外,就算是一品大员都不能使用楠木,一旦僭越,立刻砍头抄家灭九族。

有一个事情很有意思,乾隆皇帝死后,嘉庆帝就对和珅动手了,结果在和珅府邸发现了一座楠木大殿,这也是和珅的众多罪状檄文中比较靠前的一个大罪。

我看到这棺椁竟然是楠木,心中的失望渐渐减少了,实在没有收获的话,就按小威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说,将这口棺材想法子给运出去,卖个三五百万应该不是问题。

我在心中对眼前的这口楠木棺材做了一个心理估价,小威眼力差,没看出这棺椁这金丝楠木,在耳室里连根毛都没有找到,便催促我们升棺发财。

我对棺椁里存在价值连城的冥器并没有报太大的幻想,从眼前的情况看,葬在这个耳室的人地位应该不高,地上连一件青铜器都没有,顶多是墓主人的小妾或者殉葬赔死的丫鬟,里面除了一具骨头架子之外,估计没有什么好玩意,开棺估计要耗费不少时间,而我们下来已经十几个小时了,体力消耗的很严重,我不想再继续浪费时间,于是我就看向刘娣,询问她的意见。

刘娣考古多年,当然也清楚耳室棺椁的陪葬品不可能与主墓室棺椁里的陪葬品同日而语,她的意思是估计这棺椁里没什么值钱的,咱们还是不要打开了,北面的那个耳室咱们也甭去了,直扑西面的主墓室。

小威不乐意了,道:“咱们这一趟忙碌的要死,还没有开张呢,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呀,我强烈建议升棺看看里面的情况。”

我和刘娣都架不住小威的喋喋不休,只好同意开棺,我从背包里拿出蜡烛,根据八卦盘定位之后,将蜡烛点燃放在墓室的东南角。或许这里由于有点缺氧与密封两千年的缘故,空气质量并不好,蜡烛的火苗发着绿光,有点瘆人。我们三个人六只眼睛直勾勾的盯着蜡烛,生怕它忽然就熄灭了。

不过还好,六个眼珠子瞪了发绿的烛火两分钟,这蜡烛火苗依旧旺盛,除了火苗发绿没有任何要熄灭的迹象,于是我们三个放下心中大石,决定升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