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算计(1 / 1)

从白蛇传开始 虚数点 2137 字 11个月前

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从白蛇传开始最新章节!

都说警察总是会晚半拍到现场,但是这帮捕快动作极快。宁采臣才刚刚捡出来三两根枯骨,差人便到了。

“住手,你们是什么人?”到了现场,便喝令宁采臣他们住手。

许仙离的最近,起身行了个书生礼道:“在下杭州许仙。”

“那个呢?”许仙一身童生服,差人们根本就不会给他好脸色,江南这地方,读书人最多,以致于童生根本都没人算他们是读书人。

见来了差人,宁采臣也从坡道下上来,不捡不知道,这下面竟然不只一具尸骨。“在下杭州秀才宁采臣。”

人的名,树的影,同样是通名报姓。一听是杭州的宁采臣,众差人立即毕恭毕敬起来。“原来是宁相公,在下等人是这监利县的差人。”

监利县就在杭州旁边,不知道监利县的差人怎么来了。

“你们来这儿有什么事吗?”

别人问他们,他们可能不会回答,或是回一句公差也便罢了。但是宁采臣不同,这人不仅有文采,还看得起他们武人捕快这等贱业粗人,自然是恭敬加祟敬。

别说只是问他们来做什么的,就是让他们帮着出力也没有问题。

宁采臣也想不到自己不过是写了武人故事,竟然获得了这么大的尊敬。

士为知己者死,武人也同样。

“回宁相公,是大老爷令小的来,说是有人报案,这林子死了不少人。”

宁采臣皱皱眉:“这儿不是钱塘县境吗?出了命案,怎么让你们监利县的人来了。”

“回相公,这小的们就不清楚了。只知道是大老爷令小的们来的。”

他们这么拘谨,再加上这都是他们的公事,宁采臣自然也就不好再详细多问。不过即使再问,也问不出什么来,他们三言两语,已经把他们知道的全都说了,其他的再问,他们也不知道。

这时随行的仵作在领头差人一边耳语,那捕头眉头一皱,转身低语,似乎是想确定一件事。

然后他又转身问道:“宁相公,你们在这儿是出游吗?”

“不,是我们发现这儿有暴露的尸体,想重新帮他们捡骨立坟。”宁采臣说了可以说的。

“那,宁相公可注意到这儿还有别人吗?”

宁采臣与许仙互相看了一眼,然后摇了摇头。

这儿自然还有别人,白素贞,只是她比他们还要难以自圆其说。

带队的捕头想一下,然后把宁采臣带去了坑边。仵作已经把尸骨处理好了,只要几具尸骨下,竟然还有一具尸体。

“宁相公,这人你可认得?”捕头问道。

这个时候说不认识比认识要简单,但是偏偏这个人,宁采臣是不可能说不认识的。

他正是与自己起了冲突,几月不见的左玉郎。

他怎么会死在这?而且为什么看上去像是刚死没多久?又是什么人把他埋在这尸骨下?

几个问题,转瞬便在宁采臣脑中响起。“是,我认识他,他就是左玉郎左公子。”

宁采臣不是不知道这有可能是一个陷阱,但是这是古代,不是“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的律法时代。

这并不是说这个时代的律法便比后世更公正,相反,一个人治大于法治的时代,就是公正,也是相对而言。但是恰恰如此,他才不得不真话。

左玉郎与自己的针锋相对,杭州城知道的人很多。自己这边说了假话,很快便能找到人推翻。

而只要有人能推翻,地方官便可以顺理成章怀疑自己。

在人治社会一旦被怀疑了人品,那么这个人便完了。

宁采臣相信如果真是有人对付自己,那么对方一定会这么干。

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到哪儿都会受到鄙视,更不用说什么做官了,今后就连科考,恐怕也没有他的份。

一瞬间转过这么多,说实话,反倒成了自己的出路。

“宁相公,恐怕你们要跟我们走一趟了。”捕头也不想抓捕宁采臣,但这荒山野岭、荒无人烟的,宁采臣偏偏就呆在这。作为唯一的证人,同时也是嫌疑人。他除了这样处理,也没有别的办法。

宁采臣也知道他们不是故意为难自己,也就同意了。

在去县衙的路上,捕头更是透露了一个内情。即,他们监利县这段时间重新来了一个老爷。这个老爷姓左,偏偏就是左玉郎的父亲。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以前左玉郎有个同族做侍郎,已是难缠的很,现在他亲爹又做了县官。这事恐怕难以善了。

据差人说,他们这大老爷刚上任第一件事,便是派人找他儿子。

差人们虽然打听到了快活林,也听说了左玉郎就在里面。可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怎么进去?

县太爷为此拍了桌子,大骂逆子,他也不管了。

可是昨个便有人传信说左公子根本就不在快活林,而是为人所害死了。他们这才匆匆赶来。

接下来,便是前面的一切了。

乍一看,这事没什么。可是若是这一切都是有人设的局的话,宁采臣相信他们一定有后手。

先别说这后手是什么,宁采臣却不由得有些坦心。因为越是这乍一看没什么的案子,害起人来,才纹丝不漏。

现在说什么都太早。只有对簿公堂时,先看看对方是谁,然后才能决定怎么做。

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这官司不用打,便输了一半了。

监利县根本称不上县城,低矮的城墙,不多的人流,说是县,倒不如说是镇。

只是这个地方借助了佛家寺庙的昌盛,在唐朝便建了县了。因为这儿的寺庙有李世民钦命修建的寺庙。

华夏的王朝很有趣,总免不了表里不一。

比如唐朝自李渊起便自称老子的后人。老子为道教三祖之一,他的子孙后代建了朝代,那道教一定会蓬勃发展吧!

恰恰相反,真正发展的反而是佛门。连道家发源地,总坛所在的徐州,也为人家所端了。

说远了,只看这监利县家家信佛,户户焚香,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到了佛国。

县城不怎么样,自然这县衙也不怎么样。

一个不大的衙署大门,两个差人无精打彩的站着。衙门东侧置一大鼓,这便是“登闻鼓”,俗称“喊冤大鼓”,是供百姓申诉冤屈的,知县听到鼓声立即传唤击鼓人,上堂受理,如案情重大,知县立即升堂审问,若事情细微,即行刑讯,以肃法堂。

宁采臣自然是用不着敲这登闻鼓的,不过衙门外的一副对联却吸引了他: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这副对联告诉百姓要体谅知县的为官不易,无事莫登三宝殿,也警告百姓进这门要慎之又慎,一个不留神,赔了夫人又折兵,吃亏的是自己,所以,衙门还是少进为妙。

乍一看,这对联似乎揭示了古代司法的黑暗,但是作为半个律法人,宁采臣知道这副对联是多么的真心实意,自暴了自家的短处,一点儿也不藏着掖着,可以说他打破了为官的潜规则。

这是直接把官放在了“坏”的一面。多打官司于人无益,后世那么多的官司,争房产争遗产。真正得利的又是谁?

乍一看谁打赢是谁得利,可没有了情感之后,真的就赢了吗?

所以赢的只是这官啊!赢了要付钱,输了便不用了吗?就是赢了,这开始的诉讼费,后面的法院执行费,更是一分也不少,执行的次数越多,花的越多。

宁采臣不由对这县官起了兴趣,想看看他到底是一个懒人,还是一个黄老信徒。

黄老之说,是官无用,民自理。

这在当今官家祟信道教后,大有市场。

有的人真是这么多,有的人不过是借此上位,投其所好罢了。

“你们还偷什么懒,还不去回报老爷。宁相公,您请。”捕头很客气。

宁采臣微微一笑,说:“不用了,金捕头,你还是快去回复你家大人吧!”

捕头姓金名胡,是本地人。照理来说,他带回了人,自然由他回复最合适。宁采臣可不想让县太爷误以为自己来一趟,便害得他手下全叛变了。

金胡也觉得自己回报更好些,想了下,对手下说:“都你细了,这可是从杭州来的宁相公,你们好好引路,不要乱伸手!”

他这是警告自己手下,这吏滑如油。差人们其中的一项收入,便是引路。引路的学问大了去了,引的好,事半功倍。引的坏了,比如直接引到后衙,一顿板子是免不了。

有了捕头的警告,差人们自然不敢乱引。而金捕头更是开了中门。这下,差人们就更加不敢乱伸手了。

迈进大门,在衙门对面有一道砖砌照壁,是根据汉族道教习俗修建的,主要用于避邪。照壁北面绘一巨形怪兽,形似麒麟,四体生火,周围是宝,但它生姓贪婪,不知满足,大张血口,欲吞曰月,吞曰不成,葬身悬崖大海之中。这画是告诫知县当引以为诫,不要贪赃枉法。

穿过大门,就进入县衙的第一进院落,可看到东西各有窑洞六间,取六六大顺之意,这就是赋役房。

眼前这道门是县衙的第二道门-仪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迎接贵宾、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时候才会打开。

有了金捕头前面的作为,宁采臣自然是他们的贵宾,而不是犯人。自然是走仪门,而不会走提审人犯的西角门,这就是“鬼门”。

若是走了鬼门,无罪也会先入为主了。

左运正在后堂的焦急等待着,踱来踱去,心情不宁。作为一个冗官,他能成为县官,他知道这都是他儿子走通了左侍郎的门路,否则他还要继续等下去。

所以他明明很生气自己儿子去了那等花柳之地,却并没有立即抓儿子回来。怎么说,儿子也是有功的,犒劳一下也是应该的。但是儿子一旦死了,情况便不同了。这么优秀的儿子,谁会不心疼。

“道长,你说郎儿他……”在这后堂,你了左运本人,还有一不胖不瘦,身着黄袍的道人在。

对,就是个道士。堂堂佛县偏偏出现了道士,这可是以往极少出现的情况。

金捕头到了之后,只看道士一眼,什么也没多说。当今官家祟信道士,朝堂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上有所好,下必从焉。官家这么都信道士了,县太爷请个道士做座上宾,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大人,小的回来了。”

左县官大人没有追问金捕头,反而看向坐在上首的道士。“道长,你看……”

道士看了看金捕头,掐指一算道:“恭喜大人,这次必有收获。”

道士只是这么一说,左运高兴得眉飞色舞。“多谢王道长,王道长请坐在这吃茶。本官马上便回。”

这道士便是被宁采臣赶出杭州的王道陵,他也是有些道行的,只是不太准确。上次算到自己内丹出现在这监利县附近,便晃荡到了监利县。

偶然的机会,勾搭上这县堂的县官大人,成了这左大人的座上宾。

左运要去办案,王道陵自然毫无异议,当下悠闲的喝茶。

左运坐在县衙大堂上,喝令手下的衙役却把击鼓鸣冤的人带进来。

差人面面相觑,好容易才有一个鼓起勇气,说这堂下站的就是。

左运大怒:“你是何人?为什么不击鼓便上了堂来?又为什么上了大堂不跪下?”

宁采臣好笑,说:“大人,在下是杭州士子,根本没有冤屈要伸,为什么要击鼓?在下是有功名的士子,见官自称学生便可,无须下拜,就更不必说下跪了。”

第一印象,这是个糊涂官。如果是他要对付自己,那一切便好解决得多了。不过看样子,他也不像是会算计自己的人。

那么如果不是他,又会是谁呢?又为什么会用这么一个人算计自己?他的目的何在?——

(未完待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