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派系之争(1 / 1)

清末枭雄 雨天下雨 1912 字 11个月前

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清末枭雄最新章节!

这几年帝国的权贵阶层彼此联姻太多,哪怕是和太后娘家的方家联姻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政治影响。封为子爵也算正常,帝国的各部大臣基本都获得了爵位,也都是子爵和男爵。

但是江道泉有一项优势却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因为在年初的时候,他就多了一份兼职,担任皇长子林碃的启蒙老师。

嗯,就是交皇长子林碃读书识字。

虽然说这个职务暂时还不需要他做什么,因为皇长子林碃还太小,才几岁大的小孩子远远没有到正式进学的时候,他也就是偶尔给林碃读一读经学史书里的故事而已,嗯,说白了就是一讲故事的。

但是这背后的政治含义却是非常大的,因为这给皇子当老师,就说明了林哲是信任并欣赏他的才学的,要不然帝国才学横溢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就让江道泉去给皇长子林碃启蒙?

甚至某一天皇长子林碃真的有机会登上帝位的时候,他就是妥妥的帝师啊!

江道泉也是看重这一身份,所以尽管现在只是充当一个讲故事的人,但是讲什么故事,要怎么讲那可是经过了仔细斟酌的。

讲的故事要有趣,这样还是小屁孩的皇长子林碃才能真正听得进去,同时这些故事也必须有着丰富的涵衣,要能正确的塑造皇长子林碃的世界观,而最最重要的就是为君之道。

不管这林碃以后能不能当上储君登基,但是江道泉就是按照自己心中的理想皇帝进行培养的。

什么才是他理想中的天子?

那自然是仁德之君了!

如果这林碃真让他从小教授的话,估计就是第二个林允文,妥妥的亡国之君啊。

不过江道泉自己还不知道,林哲就没打算过让他一直教授下去,他只是看重了江道泉的传统儒学的造诣。同时还有江道泉身上那股儒家学子特有的执着。

不管江道泉的行事方法如何,但是他的为官之道比帝国的绝大部分人都要来的正直。

没错,就是‘正直’二字。

此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保守派官员的领袖。被一大群老顽固们拥护,是因为此人的确有可取之处。此人为官清廉,他的府邸都是林哲赐予的,而当那些贵族们都有着几十人是甚至上百人侍女仆人的时候,他的宅子里只有少数几个侍女而已,而且对子女的管教非常严格,从来都没有江道泉的家人做出什么有损风评的事来。

当然了,清廉对于一个高级官员来说并不算什么,真正关键的是。江道泉所做的诸多事,其出发点都是为国为民。

为了避免军方插手后宫事务,他敢以死相谏。

为了支持救济灾民的方案,他能够放下政治成见和郭龙云,宋关前等人合作,甚至是放弃一些自己的政治利益。

所以不管这个人怎么做事,但是为人却是没的说的。

有这么一个人充当皇子的启蒙老师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过林哲并没有打算让他一直这么教下去,兴许几年后就会把他从皇子们的教育里调走,后续他肯定会安排其他人对皇子进行教育,包括军方的将领。其他一些大臣们。

皇子们的教育问题,是需要接受多方面的思想以及知识,只有接触多了才能了解的更多。

而就目前来说。江道泉就是皇子们启蒙老师!

如此的江道泉在外人眼中,自然是圣眷昌隆的迹象了。

他和毕余同在很多时候都会进行政治合作,用以对抗郭龙云为首的那些天天叫喊着各种改革的新派官员。

帝国内的传统和改革之争是非常激烈的,这一点几乎遍及了军政两届,地方和中央。

哪怕是同样是发展工业,但是保守派和改革派们的意见也是相差极大,而每一个派系都认为自己的意见对帝国才是最好的。

这种意见冲突并不是什么私人的恩怨,而是政治态度的不同。

纵观帝国成立后的这些年来,几乎到处都充斥着这种对立。帝国颁发的各种政策几乎都是各个政治派系相互博弈后的结果。

比如近期内阁那边关于农村经济的争论就是一个典型!

郭龙云那边的人认为目前帝国的传统农村经济模式是阻碍帝国工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迫使农村地区的经济模式进行转型,把现有的家庭模式耕种朝着集中。大型农场化进行改进。

但是江道泉和毕余同等人却是认为,农村经济事关帝国根基,在帝国人口绝大部分都是农村人口的情况下,任何动摇现有农村经济的措施都有可能引起大规模的动乱,相对于郭龙云等人的集中耕种,大型田庄,甚至推广农业公司之类的做法,毕余同等人更加倾向于对现有的土地买卖以及租地制度进行改革。

比如规范制定土地买卖制度,限制土地的大规模集中,然后强制限制地租,让少地、无地农民获得足够生存的土地。

同时双方对棉纺产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分歧,江道泉认为大规模发展棉纺产业,会进一步迫害农村底层人员的生存状况,因为工厂生产出来的大量廉价棉布、棉纱,竟然使得持续了数千年的男耕女织模式遭到破坏,当农村的妇女在家辛辛苦苦纺织的土布卖不出去了,或者是价格被机织布冲击的非常廉价,那么就会严重减少农村家庭的副业收入。

而郭龙云等人认为这样却是可以促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用打工的方式赚取金钱,然后换购布匹等生活物资。

这些争论从去年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内阁方面自身都没能统一意见,因此帝国方面也就迟迟无法对现有的农村经济进行改革。

不过有一点却是双方都认同的,那就是帝国的触角必须进一步向基层延!

帝国早年就开始在部分地区开战设立乡镇级统治机构的试点了,最早的是在浙江绍兴府,然后扩张到江南一带。

目前的浙江、江苏(苏南)两省的部分府县。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府县已经建立了镇、乡这两级行政机构。

但是之前的乡镇机构的推广并没有官方的强制命令,而是一些府县根据帝国的号召,自行展开试点。

而这几年的试点情况也比较好!

目前在浙江和苏南一带建立的镇、乡两级政府。其行政职能比较单一,比如乡政府。实际公职人员只有一两个人而已,从事的工作主要是配合上级政府进行一些政令的宣传。

镇级政府则是比较完善,设有巡警以及税务等相关机构。

毕竟这两级机构以往都只有县才有,而一个县的人口少则数万,而多的可是有几十万呢,大部分也不是说居住在县城里,而是分部在农村地区,这样收税或者出现什么盗抢案件的时候。从县里调人去非常麻烦。

而在镇一级机构设立税务和巡警人员,就能够更加地深入农村地区。

由于在浙江和苏南地区的试点情况比较好,所以内阁已经是准备这乡镇制度推广到全国。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乡镇制度,会在1862年的二月份以后,也就是农历春节以后正式施行,届时帝国会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府县建立相应的乡镇机构。

乡镇制度的推行,将会改变中国数千年来的政令不出县城的局面!

中国数千年来,政权的统治基本只覆盖到县一级,而县之下的广大农村制度则是依靠传统的乡绅、宗族等势力维持。

说得好听一些就是乡民自治。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无法无天。

比如古代的‘侵猪笼’这个特有的称呼就是这种传统制度的产物,这个词汇代表的是农村里没有最基本的官府或者法制等观念,乡民的一些行为是否会得到惩罚。并不是根据政权的律法,而是根据乡村宗族的某些传统甚至一些老人的私自看法。

中国古代的士绅们为什么会拥有这么大的权力,甚至能够直接影响当地官府的抉择,某些官员上任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看乡绅录?就是因为传统制度里,乡绅们才是农村的实际统治者,官府根本就无法插手农村的具体政务。

而随着帝国推行乡镇制度,也许前期乡镇制度还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麻烦,但是随乡镇制度的推行。若干年后帝国彻底控制广大农村地区也就不会成为空想,一旦帝国彻底的控制农村地区。那么后续和农村相关的一系列改革才能够真正的施行下去。

比如说毕余同和江道泉等人非常推崇的土地买卖限制、地租限制等措施,这些措施现在也就是听上去好听。但是真正施行的话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可能性。

因为现在就算把这些改革措施颁布下去,但是最多也只能到县这一级别,其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这项政令颁布十年以后,那些一辈子都没有出过村庄的农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有这些政令。

因此要想真正的进行农村相关的制度改革,那么首先就得把政府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地区!

在乡镇制度上的合作,也算得上是郭龙云和毕余同,江道泉等文官派系的大佬们的难得一次的诚心合作了,这些文官的大佬们诚心合作,这才不会出现文官内部的一些争夺和冲突,而这对于一项普及全国的政令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只是除了这一项外,其他方面的事务就比较难说了,比如说财政预算分配上,内阁和军方争,文武之争完了以后,内阁各部又得进行激烈的争夺。

江道泉想要更多的教育经费,郭龙云想要更多的工业发展扶持资金,就连新成立的交通部也是发出了自己的想要,张口就要几千万几千万的铁路修筑,运河整修等费用。

而财务部那边也是不甘示弱,说什么经费紧张,现在税务的人员越来越多,已经是难以满足税务系统的开销,人员经费不足,导致很多税收收不起来或者少收,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损失之类的话。

春节刚过没有多久,1862年的三月份,内阁的御前预算会议上,这些文官大佬们一个个都是牙尖嘴利的争夺经费,让坐在上头的林哲很是无语。

听着他们口中说出的那些尖酸刻薄,甚至江道泉都说出粗话来,不由得让他叹气,自己的这些臣子们怎么有朝着街头大妈们发展的势头啊,这超起家来骂人是在是太难听。

当江道泉引经据典,用普通人都听不懂的文言文把倡议削减教育经费的经济大臣郭龙云骂了个狗血淋头后,正当他喝了口茶润润嗓子,准备再长篇大论一番骂毕余同的时候。

林哲终于是轻咳一声!

这些大臣们不要脸面,他林哲还要脸呢,好好的一个御前财政预算会议变成骂街大战,这算什么事啊!(未完待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