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逍遥江山最新章节!
--
-->
“皇上,如今大灾在即,京城可少不了郭大人这样资历威望极高的官儿坐镇调度,京城富户,商家多少感受皇恩浩荡之人,也不是不明白事理之人,何须用得着郭大人亲自出马,户部人才不少,正好可以借着这事儿历练历练,我看这事儿还是交给其他年轻的官儿吧?”
朱瞻基也有这个心思,听了这一番合情合理的话儿,了头,目光在人群里扫了一下,便落在了户部侍郎王佐的脸上,道:“王大人……?“
王佐,海丰(今山东省庆云县)人。永乐九年中举,入太学,遂贯通经史百家,精于理财之道。永乐十五年任史科给事中,以奏对详雅,仪表端凝,有大臣体,博得皇太子青睐。宣德元年,被越级提升为行在户部右侍郎,委以理财重任,时值太仓、临清、德州、淮、徐诸仓多积弊,宣宗敕王佐巡视。平江伯陈瑄言,漕卒十二万人,岁漕艰苦,乞佥南方民如军数,更番转运。诏佐就瑄及黄福议之。佐还奏,东南民力已困,议遂寝。受命治通州至直沽河道,至宣德四年才返回京城,协助郭资处理户部事物,颇有盛名。
听了皇帝的话儿,急忙上前抱拳道:“微臣在此!“
宣宗一脸肃然的道:“杨大人刚才所你都听明白了?”
王佐道:“微臣听明白了?”
宣宗了头道:“朕让你去筹备粮草一事,务必做好两方面,第一,务必要让京城的大户、富户、商家出粮,而且数字不能少你可明白?”
“微臣明白?”王佐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道。
宣宗继续道:“第二,京师稳定大于一切,不能因粮产生任何的动乱,你必须让他们心甘情愿的送出粮食,否则有任何的差错,朕唯你是问!“
多年的磨砺让王佐有了一份决然的味道,听了这死命令,也不含糊抱拳跪下道“臣必竭尽所能,不负皇上厚望!”
宣宗道:“朕相信你不会让朕失望?“
这一番安△▼△▼△▼△▼,排,可谓是最合适的不过的,而数郭资最高兴,本是一个烫手山芋,就因为杨峥这么一句话儿就推了出去,筹备多少粮食与自己毫无半分的干系,对这个年纪轻轻,一脸笑容的官儿从心里多了几分佩服。
趁人不注意丢了一个感激的眼神,杨大人微微一笑,表示不在意。
这时,杨士奇上前躬身道:“皇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江南地域广阔,饱含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江南六府,这次六府全都遭受不同程度的雪灾,地方大,人数多,单靠京师支援,只怕难以填满这个缺口?“
杨荣道:“正是,江南自古富庶之地,陛下登基以来,百姓赋税一再降低,就是今年,连河运都加以改正,没道理经不起一场雪灾的,诚然雪灾固然严重,但老臣相信并非所有府衙都无存粮,京城大户有不少,江南同样也不少, 京城的官儿可以支援,江南的官员也可这般,如此一来这才是长久之计?“
杨溥道:“我朝建立之初,就在各地存有库粮,以备不时之需,如今天灾**,正好可以派上用场,看这大雪,怕是还要下上几日,朝廷赈灾不能手中无粮,可江南人口太多,缺口不,单靠京师吃力不,各地自救才是唯一出路,这一还请皇上明鉴?“
朱瞻基恩了声,事实上他心头也有了计较,江南地域广阔,饱含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等六府,六府之地若都靠京师,如杨士奇所言,依赖太大,到时人心浮动,反而不利于朝局稳定,所以京师可以给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则需要受灾之地自己解决了,常言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江南自古富庶,大明花费整整五年整顿,没道理连这一场灾难都应付不了,让人难以相信,但眼下救灾要紧,容不得他多想。
微微沉吟了片刻,道:“三位爱卿言之有理,我朝自洪武登基,就曾在各地建有粮仓,其目的除屯粮为军用外,更大的目的在于以备不时之需,如今江南雪灾,大可开仓赈灾!想来洪武爷爷也不会怪罪的?“
群臣大喜,纷纷赞皇帝英明。事实上,这事儿还得从朱元璋起,当初登基之初,浦江的郑宅镇还是个无人知的镇,但此镇北依仙华山,南临浦阳江,蜿蜒的白麟溪穿镇而过,景色秀丽,历史悠久。这个江南镇之所以叫郑宅,不仅因郑姓家族长期聚居在此,还与明初郑氏族长担任粮长,送赋粮到南京受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嘉奖有关。
秦汉时期税收实行“田租口赋力役”制度,田租要到实地估产,口赋则以年龄为标准交纳。汉末,连年战乱和灾荒,地方官既没有力量组织人力去农村实地估产,也由于失去户口记录,无法弄清民众年龄以征收口赋和分派力役。为此曹操不得不改行“租调法”,田租按土地面积征收,户调则按户征收。户调从户而税,家庭人口越多,其单位人口纳税越少,聚族而居成了避税的极好办法。所以,隋唐时代的政府不主张聚族而居。
随着唐代建中元年,宰相杨炎进行税制改革,实行按资产征税的“两税法”后,家庭规模的大已不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而且大家庭互助能力强,资产集中生产效率高,有利社会稳定,所以宋代政府有意识地提倡“孝”道,鼓励累世同居,不分炊。
当时郑宅的族长顺应了这一潮流,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组织族人聚居合食,同食共居长达50余年,大家庭人口最多达000多人,相当于一个大村落。
由于郑氏家族合族义居的规模罕见,宋、元、明三朝屡受旌表。尤其是明初,郑氏的族长担任了当地的粮长,负责征集赋粮运送至南京,由于完成任务出色受到了朱元璋的接见和表彰。朱元璋敕建旌表孝义之门木牌坊,称其为“江南第一家”,并亲书:“孝义家”三字以赐。
明初,朝廷要将全国000万石的田赋挨家挨户征收上来,集中运送到京师及其他缺粮的地方,工程浩繁艰巨。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别出心裁地建立了粮长制度,设计了一套“以良民治良民”的民收民解办法:把缴纳田赋一万石左右的地方划为一区,政府指派该地区土地最多、纳粮最多、且具有威望的大地主担任粮长,替政府负责催收和解运田赋。
朱元璋为了笼络这些粮长,规定了许多优待的办法,如粮长可以参加乡村诉讼案件的会审和裁判;粮长如犯法,甚至死罪都可以用纳钱赎罪,并可以继续当粮长。粮长把粮食运到京城时不仅能受到皇帝的接见和嘉奖,一些优秀的粮长还能封官晋爵,最高可担任省一级的布政司(相当于今财政厅兼民政厅厅长)。郑氏族长就是利用运送田赋粮到南京的机会,在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引见下,获得了朱元璋的题字和表彰的,词句看似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但其背后的意义重大,自此大明的粮草除了满足京师之用外,多余粮草便就地囤积,一但遇水旱灾害,先开府库赈灾,后向朝廷报账,如此一来,京师少了漕运之苦,而受灾之地,能就近取粮,可谓是一举两得,朱元璋对此举也十分满意,便以规矩延续了下来。
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了供给数十万将士以及北京居住人口的食粮,每年都要从南方征集大批粮米输运北京,因而必须建置仓廒加以储存。永乐五年,因“淮安、河南漕运皆至通州”,特命增设通州左卫,“建仓廋以贮所漕运之粟”;七年,“设北京金吾左、右,羽林前,常山左、右、中,燕山左、右、前,济阳,济州,大兴左,武成中、左、右、前、后,义勇中、左、右、前、后,神武左、右、前、后,忠义左、右、前、后,武功中,宽河,会州,大宁前、中,富峪,蔚州凡三十七卫仓,及锦衣中、怀来守御二千户所仓”,又设通州卫仓。宣德以降,为了扩大储存容量,朝廷多次下令增置京通粮仓,这些粮仓在和平年月,倒也囤积了不少,除了发放京卫官军月粮。在边情紧急时,也会调拨部分粮米充实边镇军储,此外还可以用于平抑粮价、赈济饥民等。可以顾全十分周全。
大明迁都后,在北京任职的勋臣的禄米,本色部分皆于南京支领,只有折色部分于北京关给。北京文武官员的俸给,以本色发放者,也只有一部分在北京关支。